醫生在臨床手術中,如何獲得術中三維影像的畫面?這當然需要借助一些醫療設備,我們可以稱之為術中三維成像設備,它包括以下幾種類型:

1. 術中CT

術中CT

術中CT通過環形探測器圍繞患者進行360°連續掃描,采集多角度的二維斷層影像數據,再通過計算機三維重建算法生成橫斷面、矢狀面及冠狀面圖像。其核心優勢在于提供類似傳統CT的高分辨率三維影像,同時支持術中實時更新解剖結構變化。例如在骨科手術中,醫生可通過術中CT快速驗證螺釘置入精度或腫瘤切除邊界,減少術后二次修正風險。

2. O型臂+導航

O型臂采用環形機械結構,術中可圍繞患者進行270°旋轉掃描,獲取多平面二維影像后合成三維立體圖像。該設備與手術導航系統結合時,通過光學或電磁定位技術追蹤手術器械的空間坐標,將器械位置實時映射到三維影像中。這種“影像-空間坐標配準”技術使醫生能在三維導航界面中直觀規劃植入物路徑,顯著提升脊柱手術中椎弓根螺釘的置釘準確率。

3. 三維C形臂

三維C形臂

三維C形臂通過C型機架沿190°-240°弧形軌跡運動,采集數百幅二維透視圖像,利用錐形束CT(CBCT)技術重建為三維影像。以普愛醫療“PLX C7600”為例,設備采用30cm×30cm動態平板探測器,單次掃描覆蓋全段頸椎、腰椎、七節胸椎等大范圍解剖結構,減少因視野不足導致的重復曝光。三維影像采集僅需30秒(190°掃描范圍),8秒內完成三維重建,支持術中實時調整手術方案,顯著縮短手術時間。